服務熱線
18221656311

日期:2025-11-19瀏覽:10次
一、原理與操作流程
雙抗體夾心法的核心在于利用兩種識別抗原不同表位的抗體:
1.固相抗體包被:將一種特異性抗體固定在固相載體(如聚苯乙烯微孔板)表面,形成固相抗體層。
2.抗原結合:加入待測樣本后,樣本中的抗原與固相抗體結合,形成固相抗體-抗原復合物,洗滌去除未結合物質。
3.酶標抗體結合:加入酶標記的第二種抗體,其與抗原的另一表位結合,形成“固相抗體-抗原-酶標抗體"夾心結構。
4.顯色檢測:加入底物后,酶催化底物產生有色產物,其光密度值與樣本中抗原濃度呈正相關。
二、技術優勢
1. 高特異性雙重驗證
兩種抗體需同時識別抗原的不同表位,顯著降低交叉反應風險。
適用于多價抗原(如蛋白質、細胞因子),可排除單表位干擾。
2. 高靈敏度信號放大
酶標記抗體催化底物顯色,信號強度遠高于直接檢測法。
可檢測低濃度抗原(如pg/mL級),適用于臨床樣本分析。
3. 廣泛適用性
適用于二價及以上大分子抗原(如乙肝表面抗原、腫瘤標志物)。
通過優化抗體對,可檢測多種生物標志物。
三、應用場景
1. 臨床診斷
傳染病檢測:如乙肝表面抗原(HBsAg)、HIV抗體確認。
腫瘤標志物:如甲胎蛋白(AFP)、癌胚抗原(CEA)定量。
2. 生物研究
細胞因子分析:如IL-6、TNF-α的濃度測定。
藥物開發:抗體藥物效價評估。
3. 食品安全
過敏原檢測:如花生蛋白、麩質殘留篩查。
四、局限性及解決方案
1. 鉤狀效應(Hook Effect)
現象:高濃度抗原導致固相抗體與酶標抗體結合受阻,出現假陰性。
對策:樣本稀釋后復測,或采用一步法優化。
2. 小分子抗原限制
原因:半抗原(如激素、藥物)僅有一個表位,無法形成夾心結構。
替代方案:采用競爭法檢測小分子。
3. 干擾因素
類風濕因子(RF):可能橋接固相抗體與酶標抗體,導致假陽性。
抗動物抗體(HAAA):干擾酶標抗體結合。
解決方案:使用抗干擾試劑或優化洗滌步驟。
五、技術比較

上一篇:沒有了
下一篇:分光光度計使用注意事項